一般來說,一輪復習的時間是高二下學期結束到高三上期結束時間前后。
除了老師安排的復習進度之外,自己也要有一定的規劃,兩條主線雙管齊下,才能不讓自己寶貴的高三生活被浪費。
自己的安排要根據老師的進度來走,多和老師協商,多向老師請教。
此處不再贅述。
建議是每天先完成老師的復習安排,再進行自己的安排。
下面就以理科數學為例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受吧。
數學是最好得分的科目,同時數學又是高考成敗的關鍵。
多少學子因為數學成績而走向不同的大學。
從某種意義上講,高一高二的基礎很重要,高一高二有沒有“弄懂”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三復習的進度,如果基礎打得牢,高三可以向更高的層次沖一把,如果自認為基礎有些薄弱,也不是完全沒辦法,一輪復習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以前的弱勢。
在復習方面,進入高三,首先建議看看自己來年參加的考試的試卷題型分布,哪些知識點只屬于識記和基礎理解層次,哪些知識點屬于重難點。
非重難點可以不獨立安排復習時間,因為跟著老師的進度就可以得分,如集合、命題及其關系、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程序框圖、復數等內容,但是一定要保證此類問題屬于自己的必拿分題目。
其次,對其他的整個知識體系的版塊有一個基本認識,可分為以下板塊:函數的基本題型、函數與導數、三角函數相關內容、平面向量和空間向量、立體幾何、數列、不等式、解析幾何初步、圓錐曲線、統計與概率,選修內容不同省份安排不一樣:極坐標、不等式、平面幾何等。
知道了整個知識體系框架,就可以考慮在這一個學期里把哪些板塊安排在哪一個月、哪一周,同時參考老師帶領復習的進度,互為補充。
每一周上課前,可以把老師上一周帶動復習的內容再給自己計劃一下,計劃這一周在以前老師講過的基礎上再給自己添加哪些內容,無論是做新題,還是整理做過的題型來尋找考試方向,都要提前安排好,六天(可能高三時期周六都要拿出一些時間給學習吧)時間每天給自己規定額外的幾個小時的自習時間來完成自己的數學計劃。
比如說,老師上周帶我們復習了三角函數中與解三角形有關的內容,如果發現自己這些方面還有一些不會做的題或者不熟練的方法或者題型,就在資料上尋找相關的題目來試試,并且按時總結,找出這些題型的共同點,摸索高考命題方式。
如果覺得自己在解三角形這些方面比較熟練了,就可以考慮趕在老師前面,把老師接下來要帶著復習的方面先復習一遍。
總之就是要使兩個進度互為補充,這樣才會一直有一個合理的順序,不至于到了某一個星期就覺得亂了。
最后的結果就是,別人是復習了一輪,而自己在同樣的時間可以使自己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給自己準備幾個筆記本。
對于理科生來說,尤其又是數學這種學科,在筆記本上整理總結題型是很有用的。
一輪復習做到的一些錯題可能是很有代表性的,自己要學會分章節把錯題或者自己覺得經典的題目記錄下來,這些可能就是高考的某一些思路。
不過,這些經典的題目并不一定是那些怪題偏題,高考范圍內的數學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除了壓軸題會有一些特殊的思路或者靈感之外,大多數題目都是常規題型。
以上是“高考數學:如何由“弱”變“強””的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