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崇禎皇帝的《罪己詔》(原文 譯文)聊了聊,下面,是本站的小編整理關于崇禎皇帝的《罪己詔》(原文 譯文)的詳情解說:
《罪己詔》(選自《國榷·乙亥崇禎八年·十月乙巳》)
朕以涼德,纘①承大統。
意與天下更新,用還祖宗之舊。
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虜猖寇起。
夫建州②本我屬夷,流氛③原吾赤子。
若使撫御得宜,何敢逆我顏行。
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
無奈夸詐得人,實功罕覯④。
虜乃三入,寇則七年,師徒暴露,黎庶顛連。
國帑⑤匱絀⑥而征調未已。
閭閻彫攰⑦,而加派難停。
中夜思惟,業已不勝愧憤。
今年正月。
復致上干皇陵,祖恫⑧民仇,罪實在朕。
于是張兵措餉,勒限責成。
佇望執訊殲渠,庶幾上慰下對。
又不期諸臣失算,再令潰決猖狂。
甚至大將辱于小丑,兵民敢于無上。
地方復遭蹂躪,生靈又罹湯火。
痛心切齒,其何以堪。
若不大加剿除,宇內何時休息。
已再留多餉,今再調勁兵,立救元元,務在此舉。
惟是行間文武,主客士卒,勞苦饑寒,深切朕念。
念其風餐露宿,朕不忍安臥深宮。
念其飲冰食粗,朕不忍獨享甘旨。
念其披堅冒險,朕不忍獨衣文繡。
茲擇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
除典禮外,余以靑衣從事,以示與我行間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
以寇平之日為止。
文武官亦各省察往過,淬勵將來,上下交修,用回天意。
總督總理,徧吿行間。
仰體朕心,共救民命。
密約聯絡,合圍大舉。
直搗中堅,力殲勍寇⑨。
蓋賊數雖多,真賊原少。
真者就殲,其余自靡。
但防埋伏更番,不可孤軍深入。
勿得貪取遺物,縱令奔逃。
仍復裹糧相繼,勿致中途闕食,有失機會。
賊首必誅不赦外,其脅從蚩蠢⑩,又不忍盡殺,量開生路,預行曉示。
如投戈散去,準免追求。
或乘間來歸,即與安置。
已許零星散遣,不得仍攜械馬。
本地方一體拊循⑾,嚴禁侵侮。
其鄉兵除防守本地外,有堪殺賊愿從征者,許另隊隨營。
總督洪承疇已奉尚方,總理盧象升亦許便宜行事。
著戎政光祿太仆共發銀十五萬,內庫發大紅各色蟒緞絹布二萬匹,分解各路。
令巡按御史為監軍監紀,稽核將士有功,督理軍前賞格。
或椎牛犒賞⑿,以鼓其氣。
務賞罰明速。
以免沈延幸冒之弊。
1
文章翻譯
朕(我,皇帝的自稱)憑借微薄的德行,繼承大統(即皇位)。
是想給天下以更新的面貌,今兒歸還祖宗的舊制(舊時的穩定)。
沒想到倚重任用了不應該被任用的人,就導致胡人(少數民族,即滿人)猖獗,流寇造反。
建州(滿洲,即山海關外東北地區)本來是本朝的附屬蠻夷,流寇造反者原也是本朝的子民。
假如安撫駕御的得體,(他們)怎么能敢悖逆朝廷的顏面而行事。
?。ū境兄┤媸⑹赖奶煜?,文韜武略的人才。
無奈夸大其詞、狡詐的人得以任用,真實的功績卻難以看到。
胡人(少數民族,即滿人)三次闖入,流寇造反鬧了七年,京師(即京城,北京)白白暴露在外,黎民百姓顛沛流離。
國庫里的錢財缺乏以致不能征用調派。
民間凋敝不堪,但是賑濟派遣卻難以到達。
深夜里,(朕)想到這些事,已經不能承受這些慚愧和憤恨了。
今年正月(農歷一月)。
又到京北皇陵(祭拜),列祖列宗哀痛而百姓仇恨。
這罪責,實在是朕的。
于是這樣就征兵練兵、籌備軍餉,勒令按照期限負責完成。
只希望拿著殲滅敵軍的訊息,就可向上以告慰而向下以交代了。
但又沒想到各位大臣失算,再次導致國難崩潰猖狂。
甚至有大將軍被小丑羞辱,軍隊百姓敢不懷圣上。
地方又遭受蹂躪,生靈再次罹難。
?。蓿┓浅M葱?,還怎么承受。
假若不大大地剿滅除盡(禍亂),中原何時才能休養生息。
于是再次準備多多的糧餉,再次調遣強勁的兵馬,立刻拯救中原,就在此一舉了。
只是各位文物百官,主客將士,都非常辛苦而饑饉寒冷,朕很是掛念。
掛念他們分餐露宿,朕不忍心獨自安睡在深宮當中。
掛念他們喝著冰水吃著粗糧,朕不忍心獨自享受美味。
掛念他們披堅執銳沖鋒陷陣,朕不忍心獨自衣著華美。
于是決定十月三日(農歷)起避居在武英殿,減免膳食,撤消奏樂。
除必須的典禮以外,我用青色的衣著做事情,來顯示我和眾位軍中文物臣子、將士同甘共苦的意思。
直到敵軍被蕩平的日子為止。
文武百官也應該各自都反省檢察自己的過往,以為將來做準備,向上向下交往修為,來請上天回心轉意。
總督總理要照顧好并(把朕的用意)傳達給軍中將士。
體會朕的用心,一起拯救百姓的命運。
密約聯絡各處,一起圍攻舉兵。
直接搗入敵人的心腹,大力殲滅強敵。
然而這賊人的數量很多,但真正的賊人其實很少。
若是真正的賊人就明正典刑、就地正法,其余的就叫他們自生自滅。
但一定要防止埋伏,絕不要孤軍深入。
也不要貪戀他們留下的財物,放縱他們得以逃竄。
也要帶足了糧草,不要中途缺少糧食,以致喪失殲滅的機會。
賊人的首領一定要殺掉絕不赦免外,其他脅從的愚蠢平民,(朕)是不忍將他們都殺掉的,一定要盡量放他們生路,在之前就要明白告訴他們。
如果扔掉武器,就準許免除對他們追責。
若有乘著時機投降的,一定要馬上給他們安置了。
已經答應遣散的人,絕不能叫他們依舊帶著兵馬。
中央地方都要同心一起安撫他們,絕不能欺辱他們。
鄉間民間除去防守本地的之外,有愿意殺敵上陣的,要允許他們跟隨部隊。
總督大臣洪承疇已經領了尚方(即命令),總理大臣盧象升也答應了一切以方便適宜為準行事。
著令戎政光祿太仆(掌管軍隊的財政部門)撥發銀兩十五萬,大內府庫撥發大紅各色蟒緞絹布二萬匹,分配給各路將士。
命令巡按御史為監軍監紀(管理軍隊紀律的職位),稽查核查將士中有功的和犯法的,監督管理軍隊的獎賞懲罰。
以財物、食物慰勞軍隊將士,用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一定要賞罰分明、迅速,避免耽誤拖延僥幸冒失的弊端。
2
重要釋義
① 纘:zǎn 繼承。
② 建州:即滿洲,明代稱現今東北地區為建州。
③ 流氛:流民以導致的寇亂,造反的賊寇。
④ 覯:gòu 遇見,看見。
⑤ 國帑:tǎng 收藏錢財的府庫,也指國庫里的錢財。
⑥ 匱絀:kuì chù 缺乏,不足。
⑦ 閭閻彫攰:lǘ yán diāo guì 閭閻:泛指民間、平民;
彫攰:同“凋敝”意。
⑧ 恫:tōng 哀痛。
⑨ 勍寇:qíng kòu 強敵。
⑩ 蚩蠢:chī chǔn 癡呆愚蠢。
⑾ 拊循:fǔ xún 亦作“撫巡”,安撫、安慰。
⑿ 椎牛犒賞:吃牛肉受封賞。
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軍隊將士。
延伸閱讀:
崇禎帝一共下了六次罪己詔
第一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八年)
第二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十年)
第三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十五年)
第四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十六年)
第五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十七年)
第六次罪己詔(頒布時間:崇禎十七年)
公元1635年,即崇禎八年秋天,明思宗朱由檢第一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皇帝一登基,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
崇禎八年初月,在中原數省范圍內流竄奔襲經年的陜西農民武裝暴力團伙突然揮師南下,出其不意地一舉攻克明朝中都鳳陽,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掘朱元璋祖輩之明皇陵并焚毀之,熊熊大火和彌天煙霧持續了數日之久。
隨后,朝廷匆忙調集各省精兵八萬余人在中原地區進行會剿。
八月,洪承疇負責督剿西北,盧象升負責督剿東南,剿滅農民暴亂軍之戰事在全國范圍內拉開帷幕。
十月初,崇禎皇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難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頒布“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
詔曰:“朕以涼德,纘承大統,意與天下更新,用還祖宗之舊。
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虜猖寇起。
夫建州本屬我夷,流氛原吾赤子。
若使撫御得宜,何敢逆我顏行。
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無奈夸詐得人,實功罕覯,虜乃三入,寇則七年。
師徒暴露,黎庶顛連。
國帑匱絀而征調不已,閭閻凋攰而加派難停。
中夜思惟,業已不勝愧憤。
今年正月,復致上干皇陵。
祖恫民仇,責實在朕。
于是張兵措餉,勒限責成,佇望執訊殲渠,庶幾上慰下對。
又不期諸臣失算,再令潰決猖狂。
甚至大軍辱于小丑,兵民敢于無上。
地方復遭蹂躪,生靈又罹湯火。
痛心切齒,其何以堪!
若不大加剿除,宇內何時休息!
已再留多餉,今再調勁兵,立救元元,務在此舉。
惟是行間文武,主客士卒,勞苦饑寒,深切朕念,念其風餐露宿,朕不忍安臥深宮;
念其飲冰食粗,朕不忍獨享甘旨;
念其披堅冒險,朕不忍獨衣文繡。
茲擇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除典禮外,余以青衣從事,以示與我行間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以寇平之日為止。
文武官也各省察往過,淬勵將來,上下交修,用回天意,總督總理,遍告行間,仰體朕心,共救民命。
密約聯絡,合圍大舉,直搗中堅,力殲勁寇……。
”
對于一向十分孤傲自負的崇禎皇帝而言,能下這樣一份措辭深切自責的“罪己詔”,實屬不得已之舉。
假如再聯想到他即位之初的中興之夢和躊躇滿志,則更體會到崇禎親自御筆撰寫此詔書時的痛苦而矛盾的復雜心境溢于言表,可謂危局使然之,實出于亡羊補牢之憂患。
公元1637年,即崇禎十年,明思宗朱由檢皇第二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年閏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舊逼糧催科、盤剝百姓,多處地方亦然民怨沸騰、干柴烈火、一觸即燃,面對這樣的危局,崇禎帝頭腦十分清醒,可是又無可奈,山高皇帝遠,朝廷中樞對于基層吏治的腐敗也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爾!
據《明季北略》記載,崇禎皇帝為此在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痛切肺腑地說道: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
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
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
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
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
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
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
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
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
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
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
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于閭里。
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
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
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
公元1642年,即崇禎十五年,明思宗朱由檢第三次頒發“罪己詔”
這一年的新年伊始,崇禎皇帝在奏對朝臣時格外謙卑地揖拜閣臣周延儒等人,希翼君臣齊心協力、再圖振興國事之舉。
正月,在崇禎帝的默許下,朝廷派馬紹愉為特使,同關外清庭進行談判,以期減緩明朝腹背受敵的軍事壓力。
二月,闖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害陜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關外松山等城相繼被清軍攻陷,遼薊總督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后歸降清廷。
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圍開封。
七月,賢淑聰慧的田貴妃病故,崇禎帝悲痛欲絕、日不思飲、夜不成寐、痛不欲生。
八月,對清庭議和機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輿論大嘩,迂腐言官大肆抨擊,崇禎帝惱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將無意泄漏國家機密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問斬,明清之間的和談徹底破滅。
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圍困開封期間,黃河堤潰,開封城被滔滔洪水沖毀,導致幾十萬開封百姓無端喪命,釀成明末巨大人道災難,李自成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郟縣擊敗明陜西總督孫傳庭部。
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東腹地,俘獲人口三十余萬人丁,殺害官吏數百人。
閏十一月辛丑,崇禎第三次下罪己詔,詔曰:
“…… 比者災害頻仍,干戈擾攘,興思禍變,宵旰靡寧,實皆朕不德之所致也!
罪在朕躬,勿敢自寬。
自今為始,朕敬于宮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視事,務期殲胡平寇以贖罪戾……”云云。
公元1643年,即崇禎十六年,明思宗朱由檢第四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六年初春,闖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
二月起,京師瘟疫流行。
三月,左良玉部嘩變。
四月,清軍進犯出塞。
五月,張獻忠部攻克武昌,楚王被張獻忠殘忍地打入囚籠沉入長江溺死,張獻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權。
隨后,內閣首輔周延儒被罷官。
六月,崇禎皇帝痛心疾首、欲哭無淚,悲憤地向天下官紳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詔”,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導致生靈涂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紳能夠振聾發聵、共赴國難,攜手鼎力拯救危機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明思宗朱由檢第五次頒發“罪己詔”
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立國號“大順”。
李自成隨即分兵兩路劍鋒指向北京進軍。
不久,朝廷拜大學士李建泰為督師,出京抵御大順軍,為了鼓舞士氣,崇禎帝隆重地在平臺為即將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舉行“遣將禮”。
不料,風云突變,三月,李自成大軍即兵臨北京城下。
十八日,崇禎皇帝于倉促之中第五次下詔罪己。
崇禎皇帝在罪己詔中寫道:
“……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托付之重……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貽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誰任其責?
所以使民罹難鋒鏑,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積成丘,皆朕之過也。
使民輸騶挽栗,居送行賚,加賦多無藝之征,預征有稱貸之苦,又朕之過也。
使民室如懸磐,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號泣風而絕命,又朕之過也。
使民日月告兇,旱潦存至,師旅所處,疫蔓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又朕之過也。
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議不清,武將驕懦而功不舉,皆朕撫馭失宜……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兇,誰無公憤!
……”。
緊接著,崇禎帝又在罪己詔之外痛心疾首地寫下了下列文字,同樣令人讀罷之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酸楚痛心之感: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業,下臨億兆于萬方,十有七載于茲。
政不加修,禍亂日至。
抑圣人在下位歟?
至于天怒,積怨民心,赤子淪為盜賊,良田化為榛莽;
陵寢震驚,親王屠戮。
國家之禍,莫大于此。
今且圍困京師,突入外城。
宗社阽危,間不容發。
不有撻伐,何申國威!
朕將親率六師出討,留東官監國,國家重務,悉以付之。
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丑類。
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云云。
崇禎言辭是夠沉痛中懇,也真正有負疚懺悔的誠心,奈何天下糜爛、敵軍壓境、軍心渙散、大勢已潰,一切為時已晚矣!
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朱由檢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絕望無助的崇禎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后一次家宴,當夜酒宴罷后,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燦、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
隨后,崇禎帝在宮中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于坤寧宮自縊。
十九日凌晨,天將曙明,崇禎揩御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三十四歲。
崇禎皇帝死時“以發覆面,白袷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崇禎帝的臨終遺詔這樣寫道: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聯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尸,勿傷百姓一人”。
甲申劇變,天下震驚,舉國哀悼,漫天揮淚。
公元1644 3月19日,成了中國歷史上執政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日,每逢此日,黃宗羲、顧炎武等抗清復明的仁人志士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聲慟哭。
往事如煙,至今雖已過去三百六十五年,但每讀到此史,仍不免觸目驚心,噓唏不已。
推薦圖書
關于“崇禎皇帝的《罪己詔》(原文 譯文)”的介紹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