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意味著實事求是,不虛偽,表里如一,說實話,做實事,不夸大其辭,不文過飾非等。
別以為誠信只需要對別人誠信,對于自己,更需要的也是誠信,不自欺欺人,不做違背良心,有損人格,對不起自己的事。
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誠信小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于誠信小故事篇一: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書房外,是司馬光和姐姐的樂團。
一個秋天的下午,司馬光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
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于事。
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
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
剩下小司馬光獨自在為難。
恰好一個仆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過來詢問。
聽完原因后,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里,把核桃放進開水里燙一燙,然后用小刀一刮。
這樣,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
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
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么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晃了晃腦袋,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
于是就信以為真,連連稱贊說:“好弟弟,你真聰明,但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
”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愿改口。
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他放下書本,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
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
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仆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
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
他后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即使對皇帝權貴也不說自己違心的話,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
他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銳的意見,但王安石也一直贊許司馬光是一位誠實無欺的人。
關于誠信小故事篇二:樊於期三緘其口
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叫嬴異人,年輕的時候在趙國充當人質。
當時,趙國有個叫呂不韋的富商,他想利用嬴異人提高自己的地位。
為了巴結嬴異人,呂不韋送給嬴異人一個美女做妻子,這個美女就是嬴政的母親。
后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嬴異人回到秦國,做了秦國的國君,立嬴政為太子,封呂不韋為丞相。
嬴異人死后,嬴政繼位當了國君,后來他發現自己并不是嬴異人的親生兒子,他的生身父親是呂不韋。
按照當時的規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孫,不是真龍天子,不但不能繼承王位,還要被處死。
嬴政為了保住王位,就把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一給殺了。
最后剩下的是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殺他,就逃到燕國避難,住在朋友荊軻家里。
樊於期深知這個秘密一旦傳出去就會引起整個秦國的動亂,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于是他決心保守秘密。
后來,嬴政讓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
樊於期知道了這件事以后,主動找到荊軻要他向秦國獻出自己的人頭,以免秦國找借口發動戰爭。
他在死前對荊軻說:“軻要他向秦國獻出自己的人頭,以免秦國找借口發動戰爭。
他在死前對荊軻說:“見到秦王后,你告訴他,我沒對任何人說過后宮的秘密。
”
嬴政要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只不過是個借口,他早晚還是要攻打燕國的。
為了阻止秦國發動戰爭,燕太子丹決定以送樊於期人頭為名刺殺嬴政,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荊軻。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被嬴政用劍刺穿了胸膛,在臨死的時候他對嬴政說:“樊於期讓我告訴你,后宮的秘密他沒對任何人說過。
想不到秦國這樣不講信義的國家,還有樊於期這樣舍生守信的人啊。
”
秦王非常后悔當初迫害樊於期這樣一個正人君子。
關于誠信小故事篇三:列寧打碎花瓶
有一次母親帶著列寧到姑媽家中做客。
小列寧把姑媽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
于是,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小列寧因為害怕受姑媽批評,便跟著其他孩子一起說:“不是我!“然而,母親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為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里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
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能主動承認。
有一天,小列寧突然在媽媽講故事時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干的。
”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告訴他只要向姑媽寫信承認錯誤,姑媽就會原諒他。
于是,小列寧馬上起床,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后,列寧沒有再說謊,長大以后,他也通過誠信這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以上是“關于誠信小故事”的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