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首頁 股票 資訊 教育 學習 歷史 健康 生活 題庫 母嬰
子欄目: 高中數學 高中語文 英語語法

《孟子》全文及譯文?

時間:2021年01月17日 20:35:39 來源:www.myclassified-ads.com 閱讀:

  《孟子》全文及譯文?《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

  關于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于母親的教育不少。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

  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

  無論是受業于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

  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

  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

  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

  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

  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

  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也被稱為“亞圣”。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

  《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

  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

  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

  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⑧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

  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

  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

  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

  據劉向《戰國策。

  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

責任編輯:丁萌

上一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下一篇:沒有了

最新學習知識

最近新免费韩国电影国语_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观看最新_有人有片在线观看的资源_国产精品酒店在线精品酒店